双项目入选!绘长三角交旅融合新画卷

 时间:2025-05-28 【字体:

近日,由中国公路学会旅游交通工作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度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名单,铁五院承担的“太平漫道・山水画廊”与“黄山市世界遗产旅游风景道”项目双双入选。铁五院浙江分院扎根浙江、服务长三角,凭借“央企实力与地方智慧的深度融合”,通过“智慧科技点亮山水之美”与“文化遗产连接古今之桥”的独到策略,为全国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树立了典范,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与强劲动力。

太平漫道・山水画廊:赋能滨湖经济,智慧慢行重塑湖居体验

项目现场(浙江分院提供)

作为铁五院深耕长三角生态旅游的重点项目,“太平漫道・山水画廊”于2025年1月正式运营,以“水陆结合慢行系统”破解滨湖旅游开发难题。项目全长15.4公里,沿太平湖核心湖岸线布局,由铁五院设计团队历时3年精心设计,创新采用园路、栈道、浮桥、公路贯通四大形态,80%临湖界面实现“人湖共生”,串联渔人码头、双墨阁、白鹭洲等13处核心节点,成为长三角首个“水陆联动”慢行旅游示范工程。

三大核心理念,驱动慢行交通创新实践

生态优先:以技术创新守护生态安全

团队遵循“最小生态干预”原则,运用三维建模技术优化线路,超过90%的路段均采用透水混凝土等环保生态材料,浮桥设计注重环保,采用生态友好型材料,同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工程,成为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的实践标杆。

智慧赋能:构建全域感知的“数字漫道”

发挥央企科技研发优势,构建“空天地”立体化智慧治理体系。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搭载多元传感与AI算法,形成覆盖水利、环保、文旅、交通、体育等领域的7×24小时“定时巡航+应急响应”双模巡检体系。智慧综合杆化身“景区神经末梢”,与无人机双端协同实现10分钟处置应急事件。同步打造智慧化慢行系统,夜间荧光路面与太阳能景观灯通过物联控制联动,构建光影交织的滨湖景观带,用科技守护绿水青山,以智慧点亮诗画岸线。

产旅融合:一条漫道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项目现场(浙江分院)

水陆结合的慢行系统串联太平湖水上运动中心、秘境之鹿高端民宿群、秀湖秘境露营地等20余个文旅业态,推动“路衍经济”发展模式:和平桥头和渔人码头衍生湖鱼主题餐厅,曹家庄驿站对接周边民宿和农产品展销。有效带动沿线民宿23家、特色餐饮15家增收,举办“太平湖小铁人三项”等赛事,成为“交通+体育+农旅”融合的典范,实现“交通线”向“经济线”“富民线”的转化。

黄山世界遗产旅游风景道:深耕地方文化,解码遗产活化新路径

同样由铁五院设计的“黄山市世界遗产旅游风景道”,是安徽省“交通强国”试点重点项目。项目全长60.15公里,串联黄山、宏村、西递三大世界遗产,以“公路+遗产+旅游”模式打造“车轮上的徽文化博览带”,讲述着关于保护、传承与利用好世界遗产的动人故事,成为长三角首个以世界遗产为核心的复合型风景道。

三大创新实践,构筑遗产交通文旅新样板

道班驿站活化:传统设施的“徽派转身”

项目创新提出 “道班为家”理念,将3处公路养护道班打造成为集公路文化展示、旅游综合服务、地方特色产品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道班驿站,打造“道班为家”品牌,成为交旅融合的创新载体。从顶层设计、区域规划、建管养运、产业融合、标准体系等多维度,积极探索旅游公路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路径与成熟模式。

遗产深度串联:实现“文化+旅游交通”深度融合

项目现场(浙江分院提供)

针对世界遗产旅游“过境多、停留少”痛点,通过升级公路网络,将黄山风景区、宏村、西递等文化遗产串联成链,打造“快进慢游”的旅游体验;推出自驾游、骑行探险、徒步寻幽等多样化的主题线路,并在风景如画的道路沿线精心布置文化展示点,诸如历史悠久的三棵树古廊桥、底蕴深厚的黄山麟圣博物馆,以及匠心独运的黟酒酿造技艺非遗展示,使游客沉浸其中,深切感受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定期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如宏村非遗闹灯会、宏村非遗过大年、黟县抛绣球等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打造网红打卡地,推动遗产旅游从“打卡式”向“沉浸式”转型。

乡村振兴赋能:风景道上的“徽味经济带”

发挥央企服务地方发展的纽带作用,沿线布局农产品市集,集聚黄山毛峰、徽墨酥、香榧、贡菊等特色农产品,助力“桃花源里人家”等民宿集群引流,带动沿线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让世界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践行“设计创造价值”的央企使命。

此次两大标杆项目同步入选,充分彰显铁五院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项目创新构建“央企资源优势与地方文化特色”融合发展范式,为全国交旅文产深度融合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未来,铁五院将持续发挥作用,以“交通、文旅、产业”三位一体创新模式,赋能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助力打造国际知名线性旅游经济带,书写央地协同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