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故事 | 杨小峰:一步一印总关情

 时间:2025-07-02 【字体:

在铁五院勘察设计的温玉铁路上,有这样一位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他一步一个脚印,以专业破解难题,为这条承载着温岭和玉环两市发展希望的铁路筑牢地质安全屏障、倾注全部热情。今天,身边的故事带大家走进杨小峰,了解他扎根地质勘察现场十余载、深度融合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全身心投入温玉铁路建设配施工作的故事。

工作照(本人提供)

围岩解码:啃下隧道建设“硬骨头”

温玉铁路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别复杂,全线12座隧道工程成为建设中的“硬骨头”,施工风险高。

“每一次挖掘都可能遭遇未知的地质危险,质量要求严,容不得半点疏忽与侥幸,必须得谨慎小心。”杨小峰说,作为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的首要环节,“准确的围岩判识能为施工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每到一处隧道施工现场,杨小峰都会手持地质锤、罗盘等工具,在洞内潮湿闷热、粉尘弥漫、噪声震耳的复杂环境中,一步一个脚印,深入隧道掌子面仔细观察和测量,认真判别围岩级别并与勘察报告进行对比分析,不放过每一处细节。

杨小峰在掌子面前研判围岩级别(地路院提供)

在新龙头岭隧道洞身某段,按照前期勘察资料,该区域围岩被判定为Ⅱ级;然而,杨小峰在现场掌子面围岩核查时,敏锐地发现局部凝灰岩裂隙发育,岩石破碎程度超出预期。“是资料信息有误,还是自己的判断失误?”杨小峰紧皱眉头,这直接关系着隧道的建设安全,必须慎之又慎。

通过几天细致地观察,他发现裂隙面见叶腊石化和硅化现象。随后,他又结合地质雷达探测数据,经过反复分析论证,最终判定该段围岩应调整为Ⅲ-Ⅳ级,并及时向参建各方提出围岩级别调整和加强支护措施的建议。发现问题、仔细观察、多方印证,正是这一精准判断,避免了后期因围岩级别误判可能导致的塌方事故,保障了施工安全和进度。

超前预报:护航施工安全“千里眼”

开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如同为隧道施工装上“千里眼”,能提前发现潜在地质风险。

在温玉铁路建设过程中,杨小峰带领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小组熟练运用TSP、地质雷达和掌子面素描等探测手段,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制定了专门的预报方案。

“隧道浅埋段、断层破碎带及下穿山塘、水库这些地段风险高,更要提高警惕。”杨小峰深知,每一处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他反复叮嘱团队,务必将每一步探测做到极致,确保每一项数据准确无误。

隧道现场TSP数据采集(地路院提供)

他组织技术人员首先对TSP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再结合地质雷达进行二次探测,最后依据加深炮孔和掌子面素描进行详细研判,精准判断前方可能存在的坍塌、突水等风险。

随后,团队迅速将预报结果上报,并与设计、施工单位及时磋商,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使施工顺利进行,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凭借这份严谨与执着,通过精准的预报,为温玉铁路隧道施工扫清了障碍。

地质核查:保障桥梁稳固“关键帧”

桥梁桩基地质核查是保障桥梁稳固的“关键帧”。温玉铁路沿线桥梁地质条件存在岩面起伏变化大,凝灰岩风化不均匀的情况,特别是柱桩基础,同一墩台内各桩入岩标高差异较大。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杨小峰带领地质组对每一处桥梁桩基地质情况严格核查。烈日炎炎的盛夏,他们在耀眼的阳光下奔走;寒风凛冽的严冬,他们在阴冷的工地上核查。地质组在桩基入岩时仔细捞取渣样,认真判别核对是否入岩。

筠岗大桥桩基施工期间,正值浙江六月酷暑,阳光火辣,杨小峰仍和几位同事坚守在桩机旁,全神贯注地盯控桩机钻进情况,捞取岩石渣样。那晒得黢黑的脸庞,引得一位路过的施工单位副经理关心:“安全帽可不防晒,你这个强度,肯定是被晒伤了!”

如画般的漩门湾特大桥(地路院提供)

在温岭西站特大桥、江厦特大桥和漩门湾特大桥桩基施工时,部分桩位的入岩情况与勘察资料存在差异,杨小峰当机立断,重新组织钻探,通过对岩芯样本进行详细分析,并与设计沟通,提出调整桩基设计深度的建议,经过优化设计,确保了桥梁桩基的稳固性,为桥梁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图片

从隧道到桥梁,从勘察到施工,杨小峰始终坚守在温玉铁路建设一线。他的足迹遍布每一处关键点位,以匠心绘制地质图谱;他的慧眼洞察每一个潜在风险,用专业守护施工安全。杨小峰是无数扎根一线五院人的缩影,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实际行动和饱满热情诠释五院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