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新门户”!跨越世纪的礼赞与致敬
加格达奇北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铁道兵纪念碑高矗云天。加格达奇城区,新建站房、形神兼备,致敬不朽功勋的北疆地标。
近期,我国最北电气化改造铁路——富裕至加格达奇铁路提速改造工程即将拉开序幕!作为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直通北疆省会哈尔滨的唯一铁路通道,改造后列车最快运行时间将缩短至6.5小时左右。
作为改造工程核心节点——由铁五院设计的新建加格达奇站房,将承担更加重要的门户使命,迎接“绿巨人”驶进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该站作为整体改造新建站房,新站房面积6000平方米,站场规模4台14线,坐落于加格达奇城市“T型”主干道交汇点,与城市最高点北山的“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遥相呼应,象征着对铁道兵精神在新时期的赓续与致敬!
站房效果图
加格达奇作为曾经大兴安岭地区的“首府”,每年冰冻期长达八个月,年最低气温突破零下50℃,鄂伦春语曾称这里为“西里泥”(“难以生存的死亡之地”)。该站房建成后不仅是发挥现代化的交通枢纽工程,更是一座承载历史记忆、致敬时代精神的新地标,其设计理念与功能布局追寻精神根脉,深刻呼应着上世纪1964年—1983年间,在这片“高寒禁区”涌动的“爬冰卧雪,宿露餐风,英勇开拓,顽强拼搏”的铁道兵精神,向永远的铁道兵致敬!
功能至上,科学攻坚
“突破高寒禁区”
集约整合,高效运转:面对场地受限的挑战,设计方案体现了“科学施工、攻坚克难”的智慧,通过集约整合既有空间,巧妙拓展社会车场(3203㎡,增加1200㎡),规划专用双车道送客/出租车/公交流线,实现“站城交通分离、无干扰”;不仅极大提升了站区通行效率,更是在冻土上精准规划、优化线路,体现了在艰苦条件下追求更高效、更安全解决方案的务实精神。
无惧风雪,保障无忧:设计中考虑的“无风雨连廊”(采用铁艺形式),无缝连接站房与车场上下客区,确保旅客在任何恶劣天气下都能舒适换乘;连廊不仅是功能通道,更是抵御北疆风雪的“钢铁臂膀”,是对旅客无微不至的守护。
空间优化,以人为本:打破传统中轴对称布局,采用更契合场地的不对称设计,有效扩大候车面积,提升空间舒适度。站前广场保留完整方形空间,铺装设计强调指引性,一切以旅客便捷、舒适的集散需求为核心。这体现了新时代铁军传承铁道兵精神,服务人民、建设为民的根本宗旨,将“人”的需求置于设计的中心。
文脉延续,形神兼备
“致敬历史、熔铸新篇”
站房效果图
新建加格达奇站房从简欧风格中汲取灵感(拱形元素、铁艺装饰),运用浅色石材传递俄式建筑的厚重感,新站房在造型上的传承,也是对大兴安岭精神与铁道兵精神的无声礼赞:
地域特色,精神象征:森林意象——外立面实墙面的竖条壁柱,呼应大兴安岭莽莽林海,将地域自然风貌融入建筑肌理;追忆铁道兵当年在原始森林中披荆斩棘、开山筑路,壁柱如同挺立的“青松”,象征着坚韧不拔、建设边疆的意志。铁艺之光——建筑屋顶、窗框及无风雨连廊采用铁艺装饰,其钢铁材质正是铁路的象征,更是“钢铁意志”最直接具象,铁艺的精致与力量感,隐喻着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依然追求卓越、精工细作的品质。抗雪拱顶——为减少雪荷载压力而设计的拱形屋顶,不仅是功能所需,其形态本身蕴含着力量与韧性。它如同在风雪中不屈脊梁的开路者,象征着他们挑战自然极限、负重前行的勇气;中心弧顶的放射状形态与拱心石设计,更强化了入口的凝聚力和力量感,成为站房的精神制高点。
北疆门户,丰碑无言
“志在四方、开拓进取”
站房效果图
站房焕新,功能升级:站场规模升级至4台14线(含2座客运站台、2座货运站台),配合提速改造工程,大幅提升加格达奇站的功能作用,为北疆振兴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厚重大气,门户形象:整体设计旨在打造“厚重大气的北疆门户形象”。石材的庄重、铁艺的刚毅、拱顶的雄浑、森林的意象,共同构筑起一个坚固、可靠、开放的形象。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门户,更是大兴安岭精神的致敬丰碑,向世人宣告:在这片曾被称作“高寒禁区”的土地上,依靠一代代建设者的牺牲与奉献,以及后继者的传承与创新,一座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站房地标巍然屹立。
新建加格达奇站房,远不止于一座铁路功能性建筑,它更是“大兴安岭精神”与“铁道兵精神”的传承与赓续—— “高效、务实、以人为本”的功能设计,融合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的艺术造型,是对历史的礼赞,对不朽功勋的致敬。
为纪念铁道兵的丰功伟绩和在建设中献身的烈士,大兴安岭地委、行署于1988年在大兴安岭地区首府加格达奇的北山,修建了“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5年和1958年两次开发大兴安岭,但由于极度严寒都先后下马;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正式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同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三、六、九师8万官兵进军会战大兴安岭,在极端严寒和困苦的条件下,用鲜血和生命铺就钢铁运线;1964年至1983年近二十年间,共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最终将钢铁轨道铺进了千年沉寂、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使嫩林铁路贯穿在大兴安岭山脉,一直延伸到祖国版图最北端的城镇漠河。
纪念碑的主碑为两根高耸的钢轨、高20米,中部由铁道兵徽章连接,象征铁道兵志在四方、架桥铺路和大兴安岭开发建设20年;前方是一头昂首挺立的马鹿雕塑;主碑背部是“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1964—1984”的碑文和两幅反映铁道兵施工场面的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