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钢结构施工全面封顶
近日,随着最后一根重达28吨的巨型钢梁在500吨级汽车吊的牵引下精准就位,由铁五院设计的常州奔牛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钢结构施工全面封顶,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装饰装修阶段,为2026年上半年全面投运奠定坚实基础。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升级工程,该项目将在保障现有航站楼日均超2万人次旅客吞吐量的前提下,实现建筑规模与功能品质的跨越式提升。
现场(常州院提供)
技术攻坚:多维创新破解超限结构难题
效果图(常州院提供)
此次改扩建的难点集中于航站楼西侧扩建区域。该区域钢结构总量超5000吨,包含劲性柱、大跨度弧形钢梁、超高斜柱等12类异形构件,其中最大钢梁跨度达36米,相当于将12层住宅楼横向架设于空中。项目团队面临三大技术难题:一是弧形钢屋面与混凝土结构的组合体系存在竖向不规则、扭转位移等超限特性;二是斜柱最大倾角达62度,安装精度需控制在±2毫米以内;三是密集的航班起降要求施工区域与运行区保持70米安全距离,作业窗口仅限每日航后4小时。
面对多维挑战,铁五院常州院设计团队开创性采用“三维协同设计+智能建造”解决方案。通过BIM技术构建1:1数字孪生模型,对2.3万个钢结构节点进行空间定位校验,并运用有限元分析模拟200余种工况荷载组合,确保结构在极端天气下的稳定性。在施工环节,创新实施“工厂模块化预制+现场毫米级装配”工艺,将巨型钢梁分解为13个单元在智能车间加工,现场采用全站仪+激光跟踪仪双控校准,最终实现误差累积不超过5毫米的行业领先标准。
管理突破:智慧调度护航全过程施工
效果图(常州院提供)
为破解夜间施工与交通组织的双重难题,项目部构建起“空地协同”管理体系。在机场管理方支持下,开辟专用施工通道,运用动态路径规划算法优化车辆进出时序,使混凝土运输车周转效率提升40%。针对斜柱吊装这一高危作业,研发临时支撑体系自动监测装置,实时反馈12组液压千斤顶的受力状态,配合360度全景监控系统,确保吊装全过程可视化管控。
功能升级:打造现代化航空枢纽典范
效果图(常州院提供)
扩建后的航站楼面积将增加至6.6万平方米,设计年旅客保障能力提升至750万人次。除主体工程外,同步新建的二号货运站、综合停车楼等配套设施,将构建起“空铁联运”综合交通体系。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在绿色建造方面取得突破,通过优化钢构件截面设计减少用钢量8%,并预留光伏建筑一体化接口,为未来打造近零碳机场奠定基础。
此次改扩建工程不仅攻克了超高斜柱群安装、大跨度钢屋盖变形控制等技术难题,更形成了覆盖设计、制造、施工全链条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随着项目进入冲刺阶段,这座融合江南水韵与现代航空美学的地标建筑,正以创新工艺和精细管理诠释着新时代基建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内涵,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注入强劲动能。